@卢诗翰:姚明的离任在我看来和国乒败走巴黎,国足困境是同一个问题:
至此,旧时代的所有尝试都宣告失败,都解决不了新时代的挑战,哪怕是姚明这样的英雄也无力回天。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旧时代,什么是新时代?怎么定义?
答案是以成绩为目标就是旧时代,以盈利为目标就是新时代。
大家应该听过一个说法:国内金牌靠举国体制,国外金牌靠业余运动员热爱。许多人可能一定程度赞同,但这个说法无法解释一个问题,
—— 詹姆斯杜兰特库里,他们是什么运动员?
他们是举国体制运动员吗?不是吧,那么他们算业余运动员?
你觉得杜兰特是那种,白天在肯德基打工赚钱,周末才有时间去打两场球的非职业运动员吗?
任何一个了解篮球的都知道这很荒诞,他们是 NBA 巨星,是正儿八经在商业联赛打球的职业运动员。
同样的案例我能举一堆,基普乔格是体制运动员还是业余运动员?德约科维奇呢?拜尔斯呢?
所以一直以来国内外运动员的分法是错误的,堪称中国舆论场最大谎言之一,真正的分法并不是举国体制和个体运动员,而应该是盈利模式。
原因可能在于 80 年代国内媒体们在搬运国外体育新闻时,机械代入了我国社会背景。
他们简单粗暴的把有国家队或体工大队编制的运动员视为职业运动员,没有编制的视为业余运动员。
苏联和我国存在体工大队这个设计,大型国有企业和机关单位存在体工大队,里面有专门从事某项运动目的就是为地方争光的运动员。而西方国家,别说体工大队连大型国有企业都没多少。
这个认知不止在体育行业,直到千禧年前后,很多地方都习惯把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称为正经工作,私营企业视为临时工。
一开始,这个理解差异问题不大
中国运动员虽然工资低,一个月 500,但有编制,稳定,退役后可以转到地方从事体育工作,是终身铁饭碗。
老外运动员虽然一时收入高,一个月 5000,但没编制不稳定,退役后说不定投资失败钱花光就要晚景凄凉,两边差异似乎不大。
但这忽视了市场经济环境下商业联赛的增长曲线,80 年代的 NBA 球星收入可能确实没多高,但随着乔丹出现,耐克崛起,NBA 席卷全世界呢?
NBA 自己统计,80 年代 NBA 球星最高的尤因年薪为 300 万,90 年代乔丹年薪已经是 3000 万,直接翻了十倍。再把广告代言等算上,直接天文数字了。
这还只是运动员收入差异,如果把商业联赛增长带来的资本进入,产业发展,人才吸引全算上呢?
如果你说 NBA 是特例,那美国校园联赛更直观。都说美国校园体育搞的好,我们也要搞,但你们有没有去了解过,美国校园体育的盈利数据?
美国大学校橄榄队,按许多人认知,这就是一个大学校队,充其量老师认真一点,学生努力一点,比赛正规一点吧?但实际上呢?
2009 年度路易斯安那老虎队总收入是 6940 万美元,由门票,捐赠,NCAA 大学联赛电视转播权分红组成,整个大学的全部收入才不过 4.89 亿。
有人可能好奇,这么高的收益,学生拿工资吗?
学生不拿工资,但学生有高额的体育奖学金~
NCAA 的学校中,D1 和 D2 类比赛学校每年有约 35 亿美元的体育奖学金支出,覆盖 15 万学生运动员,平均每人 2 万左右,加上学费减免,能非常轻松的应付大学生活开销。
而且因为商业化的成功,NCAA 是有赞助商的,日常训练设备都由赞助商提供。成功的校橄榄队表现,也是未来进入大联盟的敲门砖。
所以你看,很多问题本质是信息差带来的无知。
早年媒体记者们看到美国运动员没有编制不拿工资,然后就下意识的以为人家是业余的出于个人热爱。
但事实是人家不拿工资但拿高额奖学金,没上头拨款但有商业联赛收益啊
既有现成奖金,又有长远愿景,当然会吸引无数人投入体育行业。这个待遇如果在国内也做到普及,我相信很多人会以五年高考三年模拟的战斗力去卷体育。
事实是,在 80 年代视角看,体校体工队模式,美国校园模式,欧洲社区俱乐部模式,差异并不大。
体工队可以从全国的国有企业里找到最会打球的五个人,给他们 500 的薪水,未来有机会进国家队拿编制。
美国校园模式可以从全国高校里找到最会打球的五个人,给他们 500 奖学金,未来有机会进商业联赛拿高薪。
商业联赛的上限极高,可以有天文数字般的收入,但体工队下限很强,哪怕这个项目非常冷门没有商业联赛,我也可以虚空拉出一只队伍,所以早年不论苏联还是中国,体工大队战绩都不错。
但 90 年代后,市场经济环境下,首先是国有企业改制,私营企业大量增加,私营企业是没兴趣给你搞什么职工运动会职工学校的,都给我干活,这大大降低了国企体工大队选材范围。
商业联赛那边收入又大增,此消彼长,体工大队和商业联赛的差距就变大了。
此时,还有内部因素,集体主义叙事下,体工大队是没有私心的,一切为了国家荣誉
你打的好,当主力,我打的一般,就做陪练,打模仿球,甚至为了保证金牌,弄出让球操作。
但市场经济时代,利己思潮下,这么干有持续性吗?何智丽当年为什么闹成那样?乒乓球现在为什么弄出粉圈大战?你想端平一碗水,但所有人都觉得你没有端平一碗水,对吧?
个体主义时代,希望延续集体主义叙事,本身就是挑战人性,需要极高水平的。
这就是为什么,早年中国足球还能一战,因为孙继海李铁他们都是体工大队少年体校出来的,都很早就接受了正规的足球启蒙。
这也是为什么,早年辽宁足球是国内霸主,因为辽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国企化程度最高,时间最早,李铁四岁就被父母送到沈阳大东区体校接受足球启蒙训练的,也就是不但他有天赋,他父母那一代还理解体工大队是什么。
有人可能说了,你这是不是太强调客观条件了,就不考虑运动员主观精神吗?中国女足不就在逆境中斩获辉煌战绩吗?
错,中国女足恰恰是体工大队模式最有说服力的案例。
早年体工大队模式和西方商业联赛模式差异不大,但如果那个项目本身是一个比较冷门的项目,商业联赛收益较低,吸引不到多少人参与呢?
那么体工大队就会稍强一些。
如果是女子项目这样更冷门,连商业比赛都组织不起来的呢?那体工大队就厉害多了。
日本女足联赛正规化是 2021 年才成立的,欧美那边稍早一点,皇马曼联在 2018 年才陆续建立了女足球队和青训体系。原因人家纪录片已经给你写明了:他们预期女足同样具有商业价值,投资会在短时间内收到回报。
搞商业联赛就是为了搞钱,有钱就大搞特搞,没钱就少搞不搞。所以 2018 年之前,国外女足没有商业化联赛,处于一个较低水平。
国内呢?商业联赛,那是什么东西?都知道中超甲 A,那你知道中国女子足球联赛的名字叫什么吗?你能叫得出一只女足俱乐部队名吗?叫不出来吧?没关系,因为这并不重要。
体工队模式下,有没有女足联赛,有没有女足俱乐部,有没有运动员,有没有观众,都不是问题,靠着行政力量我可以虚空拉出一只专门的女足队伍。
所以早年中国女足吊打国外队伍是很合理的,但这两年,伴随着国外女足联赛商业化,体工大队当然就顶不住了。
别人能开出 5000 的薪水,吸引到无数高校学生报名参与了,
你还是只有 500 的工资,还是只能在体校国企范畴内选材,这当然打不过。
这也是为什么当年全民大骂男足的时候,女足运动员反而站出来为男足说话,不是她们帮亲不帮理,而是她们非常清楚,国内体工大队的模式决定了双方就是一体的。
女足经费来自男足,这是通过行政命令规定的,男足俱乐部必须要有女足队伍。所以哪怕女足比赛没有一个人看,卖不出一张门票,没有一个赞助商,女足都会存在。但如果男足这边商业化崩塌,男足俱乐部崩塌了,那女足才真是到灭顶之灾了。
理解这个,你还能理解当年大名鼎鼎的 “小巧女难少” 战略,说白了就是避开足球篮球这几个热门大球去选小球,避开田径百米这样直观性而去选技巧性的,女子的,冷门的项目。
从加强国民自信心,引导大众参与体育运动的角度看,这个思路毫无疑问是对的,非常成功的发挥了我们国家计划经济优势,扬长避短。
但这也决定了,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大众收入提高,体工大队模式就需要转型。
理解这些,你才能彻底理解姚明他们面对的问题是什么,并不是简单的搞什么校园篮球普及,足球科普,而是非常明确的,会涉及无数人利益的体育模式变革。
旧时代体工队,本质是国家拨款,以为国争光为目标的集体主义产物。
好处是哪怕没人玩,我们也可以靠体工队编制拉出一只队伍为国争光。
但坏处在于,没有商业联赛没有盈利的情况下,无法进一步扩大受众土壤,
体工队月薪 500,能吸引到多少人?有多少父母愿意孩子走上这条路?五千?五万?
这点人数投入到射击跳水冷门项目可以出成绩,放篮球足球这些大项呢?NBA 球星年薪百万吸引美国无数高中生参与,无数父母热心投入,这个人口基数你要怎么顶?
你说咱不玩了,放弃足球篮球,就搞跳水。
那么问题来了,未来美国把跳水的商业化也弄起来,无数人开始参与了,你体工队要怎么办?
别人商业联赛是能赚钱的,你体工队是要拨款的,未来别人越赚越多,竞争力越来越强,你又要怎么办?
不要觉得不可能,日本乒乓 T 联赛就已经持续四个赛季盈利了,虽然就 200 万,但至少开始盈利了,中国乒超目前还是亏本的~
新时代的商业联赛模式,特点是一切为了盈利。
球小了不利于电视转播?改,比赛慢了不利于观看体验?改,乔丹他们当年想为国争光吗?他们一度都不想打奥运会。
是先有成功的盈利的商业化联赛,再有高薪运动员,有了高薪运动员,再吸引了无数人参与,有了这庞大的人才基础,国家队成绩也就水到渠成。
运动员也不是出于奉献精神,而是为了赢得奖金,不断的提高自己,不断面对竞争,反而孵化出了最强的选手。
这个模式在我国也并不是完全没有基础的天方夜谭,丁俊晖郑钦文就可以说是新时代模式下运动员。
丁俊晖学斯诺克的时候,这个项目没进奥运会,他也并不是体工队体校选拔出来的。是斯诺克本身有成熟的商业比赛,而他又从小展现了台球天赋,他的父母敏锐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全力支持,最后他 13 岁拿下斯诺克亚洲邀请赛季军,16 岁正式转为职业选手。
所以姚明他们的题目本质是,要如何把中国体育行业,从过去的体工大队模式,改成新一代商业联赛模式,有一个词这两年很火,改革进入深水区,我觉得非常精确,姚明他们面对的就是中国体育市场化改革的深水区。
在这条路上,已经倒下很多人
国足乱象,中超一堆瞎眼操作,本质就是想搞足球联赛市场化,但巨大利益下利令智昏。
国乒乱象,刘国梁的思路其实是搞饭圈,通过饭圈拉升国乒关注度,但饭圈是把双刃剑。
男篮的衰弱,是姚明作为上一代中游的最远的那个,一通挣扎到了最后。
因为姚明真的打过 NBA,他是真的见过成熟的商业联赛如何运转,所以大家理所当然的觉得他能搞定。但现在来看大家都低估了这个难度。
至此,旧时代英雄们的努力尝试基本宣告失败,而受众最广泛,可行性最高的男子大球类项目全军覆没,意味着剩下项目已是无根之木。
体育市场化这个难题,可能需要重头开始寻找答案。
这个难题并不是孤例,1984 年洛杉矶拿下奥运会举办权的时候并没有什么竞争者,因为之前的几届奥运会都以亏本收场,一名叫尤伯罗斯的商人改变了这一切,
过去奥运会是免费授权给各国电视台的,我能不能收费呢?
过去的奥运会广告商过于泛滥,我能不能精简?蒙特利尔拉了 168 家赞助,莫斯科奥运拉了 200 家赞助,总共才凑了不到一千万美元广告费。
他规定这届奥运每个行业只选一个企业赞助,且限定在 30 家以内。
对于商业世界来说,别人投你也投,这广告是没多少价值的,但如果别人投了你就不能投,那这个广告价值就大不一样了。最后可口可乐为了打败百事可乐,捍卫行业霸总的地位,豪掷 1260 万美元。富士胶卷为了挑战柯达的行业老大地位,开价 700 万美元。
过去火炬手是荣誉,现在我能不能直接以慈善捐款的名义拍卖火炬手资格呢?
最后,洛杉矶奥运会不但没有亏本,还净赚 2.5 亿美元。
商业联赛这件事,一直以来从大众到媒体都更关注联赛两个字,所以理所当然的觉得刘国梁姚明这些高水平运动员能解决问题,因为他们最理解体育比赛,专业人做专业事,对口。
但有没有可能,商业联赛真正难的其实是前面的 “商业” 两字~所以从专业人做专业事角度,你应该找一个商人来做。最好是那种算盘打的鬼精,只谈利益不扯感情的商人来做。
这个问题姚明其实意识到了,我翻了之前他的采访,他发现 NBA 就有一堆数学法律金融专业出身,没有任何篮球背景的人当球队总经理。
所以现实就是,从足球到篮球再到乒乓,大家都在谈拼搏谈奉献,但当前中国体育行业,恰恰是越谈奉献精神,越搞不定。
什么时候既不谈奉献也不谈精神,开始拿着算盘给你算钱,钱从哪来,今年联赛盈利是多少,明年能拉多少赞助商,能吸引多少年轻人参与。
那才算真正开始了。